来源: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2011-04-29 23:15:19
点击量:3424
好像就是因为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那点事情闹弹劾,让老家山村里的村民都知道了“弹劾”这一热词。后来,村民效仿美国,先后要弹劾两任村主任。魏村主任官运不济,没能平安着陆,第二届干了半拉子还真的被弹劾了。魏村主任下课后,村里有好事的在魏村主任家门口点燃一挂鞭炮,热烈庆祝。有人说这么闹,有点过了,怎么说还是街坊,不该棒打落水狗,更多人说他这是咎由自取,敢截留扶贫款,居然自己签字自己领钱。魏村主任的接棒人李村主任要不是十天高速,大概也会因为无作为干不下去。
村里“弹劾村主任”这个与时俱进的提法源自几个爱看《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的老头。这几个老头可不好惹,“文革”时受了委屈,后来无意间看报纸,了解到相关政策没给自己落实,直奔北京要求给自己解决。自从那次去了北京,回来后格局和品位全提高了,几十年都自费订阅中央的最高机关报,时刻关注来自中南海的声音。弹劾村主任之前,老头们组织几十个村民,联名签署了列举7条弹劾理由的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给了村委会,算是知会了一声,另一份送交乡党委。乡里领导很重视,派了1个工作小组指导罢免工作,一来罢免村主任也不常有,指导选民要按程序来,二来更怕搞得不和谐了。
这些闹着弹劾魏村主任的人,要推举村里一个姓李的来当村主任,工作组也觉得这人合适。能折腾,跑过运输、开过砖厂、木地板厂,打牌“挖坑”玩的都是一二三“个”的,村民说这可是“长江黄河都见过”的人。即使爱玩钱,在他们看来那也是瑕不掩瑜。人家不想干,他们和工作组反复做工作,最终把李村主任扶上马。
李村主任上任后没多久倒是给村里每户通上了自来水,但是拍着胸口说的要给村里街道打水泥路、增加村集体固定资产以及增加村民收入等“治村方略”一直没见落实。李村主任一届还没干完的时候,村里当初参与弹劾魏村主任的一些人又在酝酿弹劾李村主任。
据说李村主任自己觉得干得很费劲,思想上很消极,听到又有把他搞下来的风声,说反正当初也不是他主动要干的,该跑的腿跑了,不该操的心都操到了,村里就那么点薄地、浅河,靠不上山,靠不上水,挖空心思都没给大家弄到进项,正好不干了。有人议论说魏村主任是因为往自己兜里装被弄下来,李村主任没装就这样被搞下来,那是能力不行。
村官也得有官运。十天高速从村里通过把村民的注意力转移了,忽然一天开始,那些从没见过的大家具轰隆隆的开进村,大家才知道这不是做梦,完全忘记了罢免村主任这事。家里有劳力的忙着挖沙、开石头,地里菜还有人上门买,没劳力的要么搞个饭馆,实在不行腾间房子往外租。后来,高速路主体工程完工,施工队伍开始慢慢撤了,但是大家都还没从这两年工队带来的好日子里边走出来,总觉得一个地方有了人气,随便干个啥也比地里刨来得快。
十天高速给相邻镇子留的一个进出口,因为村里地方相对开阔点,设计在村子不远处,高速路管理所又在村里征了块地盖办公楼,紧跟着乡政府也征了地要搬下来。李村主任一看这形势,带了人去考察了汶川灾后重建的民居,请设计院对村里进行了整体规划,并结合当地民俗设计新建房屋方案。
村口大大的规划图上赫然大手笔地把原来的一条小河沟改造成一河两岸,沿河而建的每户二层小院里连车位都超前考虑了。原来村里那条还没来得及打水泥的街道,已经是在建的要服务周边几个乡镇货物集散的集市,两边统一修建二层门面房,每户限购三间。据说每户最多买三间的规定,就是为了制止那几个与时俱进的老头想一人五间、十间地把门面房买完,李村主任才赶紧出台限购政策,也是为了给醒得晚的村民平衡一下。
原来山里水里都指望不上的穷山村,忽然之间变成了一级政府驻地、物资集散地。这架势,规划图上的房子不盖都不行,后来没人想起弹劾李村主任了,不过倒是有人议论,说不过是十天高速的时势成就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