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水运事业发展要在加快上下工夫

来源: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2011-04-22 18:16:07 点击量:2132

        水运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液散货、大重件、集装箱以及长途运输方面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投资小、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运量大的特点。因此,在水路、铁路和公路三种运输方式中,水运是运输成本最低、资源占用最少、最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同时也是建设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我省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位于长江上游,地理位置重要,省内水运资源十分丰富,全省航道总里程1100.38公里,主要通航河流有黄河、汉江、嘉陵江、丹江等,其中安康以下164公里规划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全省现有港口28个,港区61个,码头泊位255个;各类船舶4000余艘,其中营运性机动船舶1208艘。2010年全省完成客运量303万人、货运量170万吨;港口旅客吞吐量466万人、货物吞吐量276万吨,且近几年呈逐年递增态势。因而,我省具备发展水运的优越自然条件。

        “十二五”开局之年,内河水运可谓好戏连台。2011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3月11日,交通运输部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当前要紧紧抓住内河水运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突出8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再赴长江调研,并参加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十二五”时期建设启动仪式,标志着内河水运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由此可见,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将是内河水运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决定了陕西水运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抢抓内河水运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必然要求我们摒弃慢条斯理、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增强加快发展我省内河水运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分秒必争,真抓实干,大步快跑,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努力实现“十二五”我省水运事业跨越发展。

        近两年,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抓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黄金机遇,围绕“大汉江、大水运、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水运建设与发展,在前期规划、港航建设、航道养护、运输保障、水上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省港航基础设施薄弱,航道通航等级偏低,通达能力差,运输发展相对滞后,应急救助能力不足,水运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利用我省内河和依托长江的优势,加快我省内河水运事业发展,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为构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加快等级航道建设。要以汉江梯级开发为依托,以高等级航道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汉江安康至白河164公里航运建设工程,按照通行500吨级船舶和1000吨级船队的规划,重点实施航道整治疏浚工程,达到双向通行IV级航道标准。结合高等级航道建设,建立专业的航道养护队伍,对各回水变动段和不衔接段航道以及天然航道进行常年维护,同时寻求建设连通省际间的水运通道,对接中西部内陆省份和长江下游经济发达省份,使全省航道条件得到全面有效改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水运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加快水运结构调整。对汉江流域和黄河重点区段船舶运力进行优化,逐步淘汰木质船和挂浆机船,建立拆船补助资金,在安康库区开展滚装运输试点,研究适合的滚装船型,安排试运输。积极推行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在汉江推广实施船型标准化,力争更新改造400艘运输船舶,使全省运输船舶标准化率达到30%,基本改变我省运输船舶平均吨位小、船型杂乱、船舶技术落后、安全性能差的现状。在汉江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后,发展煤炭运输和矿石运输,利用主通道开展汉江直达长江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推动全省水运朝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服务升级,竞争有力的水路运输市场体系。

        加快港口工程建设。以汉江安康至白河164公里航运工程建设为契机,新建停靠500吨级船舶标准的安康港、旬阳港、蜀河港、白河港4个中心港口及小北门等17处码头,并以较大的港口枢纽为中心,推进建设中小型港口,完善港口配套实施,提高港口使用效率和机械化程度,力争安康重点区段水运与西康高速、襄渝复线等无缝衔接,发展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带动港口腹地经济的发展。另外,兼顾小型工程、旅游码头及农村渡口改造,改善水运出行条件,让沿江沿河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水运发展的成果。

        加快水上旅游发展。结合区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水上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展汉江汉中至石泉、黄河壶口至禹门口水上精品旅游航线调研等前期工作,以发展水上旅游客运为目的,规范旅游船舶船型标准,明确旅游安全标准,提升旅游船舶档次和服务标准,同时融入陕南、陕北的茶文化、食文化及歌文化等特色,丰富水上旅游内涵,形成休闲观光,感受文化的全方位水上旅游模式,并尝试引导发展高端豪华游艇业,打造娱乐化、舒适化、特色化的水上旅游发展格局。

        加快支撑体系建设。加大水运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课题,强化水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提高行业科技水平。积极推进陕西省船员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培训规范,技术精湛的船员管理模式,提升船员业务技能水平。加快海事信息网和船舶、船员、船检应用系统建设步伐,规划全省航运海事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网络系统和完善的水上搜救指挥信息系统。依靠现代科技,力争实现对重要港口码头和重点水域航道实时监管,安装GPS,对重点船舶实施动态监管。基本形成办公自动化、监管立体化、反应快速化、服务网络化的信息共享支撑体系。

        加快应急救助建设。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突出海事监管装备和应急管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装备的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进陕西省水上应急搜救中心建设,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应急保障、应急管理机制和装备齐全的水上应急搜救队伍,形成一套与应急预案相对应,有一定覆盖面和反应应急能力的水上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预防预控、事故处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全省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加快绿色水运建设。严格执行和逐步提高船舶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出台《陕西省水运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细则》,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运输效率。在水运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强港口污染治理,改善港口装备及工艺,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水运绿色发展。

        总之,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内河水运的黄金机遇,深入贯彻,用好政策,进一步加快陕西水运发展,到2015年,改善提高汉江干流航道里程390公里,其中四级航道164公里,五级航道226公里,基本建成陕西境内汉江内河水运主通道,提升我省内河水运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形成港站完善、船舶升级、畅通高效、安全环保的陕西水运体系。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9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021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3

地址:西安市唐延路6号 邮编:710075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或其它支持Html5的浏览器进行浏览

值班室电话:029-88869099 传真:029-8886901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