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10-10 04:55:38 点击量:8174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同志们:
    上午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在这金秋时节,我们聚首北京,共同探讨交通事业的发展问题,共同展望交通事业的美好前景,正可谓恰逢其时。在此,我谨代表交通部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交通运输业是支撑经济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等方面,总量不断增长,结构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9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1万公里,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农村沥青路(水泥)路达到63万公里,比建国以来前53年翻了一番;建成了润扬大桥、江阴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一大批世界级特大型桥梁;沿海港口建成了一批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030个,有10个港口进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公路水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巩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2005年,公路和水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运输量的比重分别达93%、54%、84%和61%;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9.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7580万标准箱,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取得这些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我们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上个世纪80年代,交通行业在各行业中最早地、全面地开放了公路水路运输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交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政策,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交通投融资格局,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加快了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我们提出了“三主一支持”的长远发展规划,有效地指导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90年代,我们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加快发展公路水路交通,使交通运输生产力水平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十五”期间,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跳出行业看行业”,“做负责任的政府部门和负责任的行业”,从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促进交通工作达到了新水平。实践表明: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是实现交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不竭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同时,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些必然带来旺盛的交通需求。这种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快速增长,而且表现在对高品质运输服务的要求更加强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乃至个性化需求增强,对交通服务形式、内容与质量都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必须完成好三大任务:一是继续扩大规模;二是不断提升质量;三是充分发挥公路水路交通在生产力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先导性作用,在交通发展规划、建设理念上,要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牵引,加快重要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十一五”要实现交通又快又好的发展,意义就在于此。
      “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任务非常重,而目前交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交通有效供给能力仍显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还有差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好,就不可能实现“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同时,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也绕不开、躲不过。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传统的观念、思路、办法和措施已难以完成,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根本在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要全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加快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由传统产业迈向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定了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解决交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在交通建设、运输、管理、服务各领域的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使交通行业成为富有创新活力、具有创新动力和拥有创新实力的行业,推动交通又快又好发展,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战略基点,立足“三个服务”,坚持“四个理念”,着力“四个创新”,积极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办法,走以创新促发展之路。
       ——立足“三个服务”。一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既快更好;二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一五”交通工作重中之重,部省合作,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7亿农民直接受益;三是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水上搜救体系等建设,不断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四个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作为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建设、管理和运输服务始终;好中求快,就是要处理好快和好的关系,着力提高交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快和好出现矛盾的时候,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好;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支持保障系统以及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区域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走资源节约、成本节约、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着力“四个创新”。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解决交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理念创新是先导,用新理念、新思路不断引导交通事业的新发展;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让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交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营造促进交通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创新是有效手段,要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是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交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努力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等重大交通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处理规模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了交通投资结构,总的要求是:保证“四个重点”,坚持“两个倾斜”,做好“两个继续”,强化“两个监管”。保证“四个重点”:一是纳入国家规划的公路水路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三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四是科技创新项目。坚持“两个倾斜”:一是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二是向公益性强的项目倾斜。做好“两个继续”:一是继续加强纳入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加大投融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交通重点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强化“两个监管”:一是资金安全的监管;二是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通过加强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交通发展活力。体制性障碍是交通发展中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改革是交通发展中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交通投融资体制,完善投融资政策,搭建融资平台,扩大资金渠道,加大对农村公路、公共航道及水上安全与救助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要下决心解决好高速公路管理主体多元问题,建立统一、高效的公路管理体制。要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完善收费公路政策,促进收费公路的良性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港口管理体制,理顺各方关系,优化整合港口资源。按照疏养分开的原则和运转协调、管理高效、信息通畅的要求,进行航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内河航运持续健康发展。要理顺运输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运输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制,提高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耐久性。
       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交通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一五”交通科技工作,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交通科技发展要切实做到“一个面向”、“发挥好四个作用”,即面向交通生产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科研开发与交通生产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要针对交通建设、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凝聚社会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交通科技创新大联合、大协作的格局。要集中力量支持对行业或区域交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牵动性的科技项目,着力解决交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在交通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对交通发展的支撑作用;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交通发展的推动作用;凝练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前沿技术,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交通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开展优秀科技成果交流、推广示范工程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加强行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
       第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促进交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中,坚持集约发展,因地制宜,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快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内河水运发展,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充分发挥水运占地少、污染小、运能大的优势;加强车船节能技术研究,修订节能技术标准规范,加快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车船;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车船实载率,降低能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交通发展对资源的少用、用好、循环用。通过上述措施,力争在“十一五”末与2005年相比,每亿车公里公路用地面积下降20%;沿海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占用码头泊位长度下降25%;营运车辆、船舶百吨公里能耗下降20%。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我们要树立有限、服务、透明、法制的现代政府理念,加快政府交通部门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将安全理念牢牢植根于交通规划设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握规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危险品运输和旅客运输安全等重点工作,健全水上搜救、安全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和安全防控体系,提高事故预防、人命救助和事故处理能力。其次,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工作、实施政务公开、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基础上,围绕“推进机关自身改革和建设、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三个转变”,即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和工作方法转变。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着力培育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促进运输业健康发展。
       第六,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交通大业,人才为本。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用机制选人,用制度管人;要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的干部考察体系,建设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干部队伍。要完善交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快造就一批交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要完善交通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在全行业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发展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提倡崇尚创新、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百家争鸣和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使创新成为交通行业的风尚,确保交通发展目标的完成。
      同志们,我国交通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创新型行业,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进取,奋发努力,大力推进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努力开创交通工作新局面,共创交通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2006年9月27日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9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021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3

地址:西安市唐延路6号 邮编:710075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或其它支持Html5的浏览器进行浏览

值班室电话:029-88869099 传真:029-88869011

关闭